【轉】異鄉人的勞心苦力

當我們願意對異鄉人好些的時候,那不是也會對自家人好嗎?!是不?!
想起前年某個夜晚,因為到曼谷參加會議後,剛巧經過一區正在興建樓房的工地,突然一串陌生的語言完全將我吸引住,這才意識這一旁蹲坐著數十位建築工人們,不是泰國人,而是外勞,是從柬補寨來這做苦力。
去年有次返台,趕著路要去台北車站撘火車前往東部,只顧埋頭行走,錯身經過三位男子,我很自然地轉個頭去說了聲:Sa Wa Dee Kra.一個想都沒想的舉動,倒是著實驚嚇到從泰國來台灣做苦力的他們。
對了,我在台灣,我都忘了,在台灣蓋高鐵的是泰國人,在電子工廠的是印尼人,在家幫傭照護的是菲律賓人;彷彿已經習慣再自然不過地毋需注意到這些人,這些為台灣建設發展貢獻己力的人。
這些年,大多時間都待在泰緬邊境上,由於雙邊貿易往來頻繁,造就邊境小鎮快速發展,在蓋房子的是緬甸人,在田裡耕種的是緬甸人,在工廠裡針織的是緬甸人,在街頭晃蕩拾荒的是緬甸孩童們…曾經有些時空錯亂感,就連這會,在辦公室庭院裡玩著捉迷藏的,還是一票緬甸孩子。
隨著X國愈來愈繁榮,本地人多不想再做薪資較低、工作環境較差或危險性較高的工作,但這些工作可能比家鄉任何工作更好。全球化浪潮,跨國勞動力移動,這些我似懂非懂,但,我能懂的是,漂流異鄉、語言不通,思鄉孤寂,這些對於每日辛勤勞動的人們,不也一樣來沉重苦悶,甚至更苦悶更沉重。
同樣是為了家庭生計討生活,誰堅毅、誰懦弱,心知肚明,當人們刻意忽視這群漂洋過海做苦力者的處境時,島內持續大力鼓吹國際援助和人權立國,只是更突顯出內心的荒謬無知…
透過接觸,嘗試瞭解她們,是我們可以做到的,也是我們該做的。
by Sam Lai
文章轉自【邊境漂流】
http://blog.yam.com/samlai/article/9993737
The Suspended Border of Maesot
【漂移邊境】美索影像展
展覽時間: 2007.5.26-6.20 12:00PM-18:00PM(配合每週一、國定假日休館)
展覽地點: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(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)
開幕式暨座談: 2007.5.26(六) 13:30PM-15:00PM
聽青年說故事: 2007.6.17(日) 14:30PM-16:00PM
http://border.yes-taiwan.org
攝影作者:吳逸驊先生
1972年出生於高雄,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所畢。曾擔任輔導老師,雜誌社採訪編輯,誠品全球網路編輯、自立晚報攝影記者。現為,自由攝影工作者,「路透社」、「亞新社」特約攝影記者,及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常務理事。
凝視驛鄉《Voyage 15840》—移工攝影集及攝影展
(還有精彩的文化展演活動喔~)
時間: 2007/06/03 01:30pm
地點:撫順公園(中山北路三段)
攝影展期: 2007/06/03-06/10
http://www.tiwa.org.tw/index.php?itemid=206
高鐵、高捷、雪山隧道、台北101、東西快速道路….十幾年來台灣重大公共建設,無一不是移工的付出;等垃圾車的街角、假日的公園火車站、營造工地的圍牆內、工業區大型的宿舍、醫院的重症病房…我們都可以看見移駐勞工穿梭、勞動的身影。
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長期服務移駐勞工,除了深刻地了解到移工在個人面向及制度面向所遇到的問題外,更看到在台有數十年之久的這群移動者的不被看見(invisible)及台灣社會缺乏開放性地理解這群國際勞工的管道。

Categories: Top News

1 Comment »

  1. 凝視驛鄉《Voyage 15840》–移工攝影集及攝影展
    這個展我去年有去看,透過他們掌握的鏡頭
    窺看另一個台灣,能思考的空間很多
    版主回覆:(05/12/2007 03:06:38 PM)
    如果我有時間我會去看的
    🙂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