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堂邊緣|The edge of Heaven

無庸置疑,「天堂邊緣」比起「愛無止盡」更具張力,無論是拍攝手法、演員表現,我喜愛「天堂邊緣」更勝「愛無止盡」。(愛無止盡讓我感到太驚訝,太血腥)
 
2月23日在台北德國文化中心,看了「愛無止盡」和「法提阿金-電影旅行者日記」(Fatih Akin:Diary of a film traveler),電影旅行者日記是一部紀錄片,紀錄拍攝天堂邊緣的紀錄片,從主題的構想一直到選角拍攝的過程,還滿有趣的,更加深我想看天堂邊緣的決定。
 
「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有意義的事」 電影中的這句話,深深撞擊我的心,因為我不知道什麼事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有意義的事?怎樣才叫有「意義」呢?從反叛中去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?還是我現在已經在做了,只是我未曾發覺?真是有意思,你呢?有沒有什麼是「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有意義的事」?
 
原諒與寬恕,真的非常難達到,導演細膩的處理鏡頭,讓時空時而重疊時而分散,來達到所要呈現的意念,讓我甘拜下風。
 
這部電影也探討了家人的愛,是那麼沉重但也是如此重要,老媽媽用言語和行動來證實自己不喜歡女兒的女朋友,老媽媽總是護女心切,深怕自己的女兒被騙、受傷害,我相信每一個父母親都是如此。
 
德國教授對於自己的父親去嫖妓甚至將妓女帶回家裡,他的表情是匪夷所思,不喜歡那妓女,厭惡自己父親的行為,到最後父親失手打死妓女,德國教授恨他父親,並要幫妓女找她女兒,故事牽來牽去,我知道的,卻又無法掌握到底如何發展。
 
洛蝶為了要幫助艾妲不小心被槍殺,老媽媽知道消息從德國趕到伊斯坦堡,在旅館裡大哭那畫面,依舊是糾住我的心,老媽媽一貫的表情是冷漠與寡言,但在女兒死後,那悲慟狠狠地刺傷了她,悲傷,成了顯性基因,而不再是低調的隱性。老媽媽躺在女兒身前租賃的房間內,看著女兒的日記寫:「我要幫助艾妲,看到她好像看到我自己,我們如此相像,我一定要救她。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有意義的事,雖然媽媽不諒解我…」或許是老媽媽看到女兒的日記,看到女兒的堅決,讓故事有了另一個出口。 老媽媽去探視艾妲,艾妲哭著求老媽媽原諒她,洛蝶因她而死,但老媽媽說:「妳不要再自責了,我會幫助妳,這本來是洛蝶的願望,但現在是我的願望。我會請最好的律師幫妳,讓妳吃讓妳住,生活不再憂慮…」當我看到這裡,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,因為我知道,要原諒一個人好痛好痛,而且需要好多好多勇氣…。
 
老媽媽和德國教授看在窗口看著窗外的人匆忙來去,老媽媽問他為什麼他們如此匆忙,教授說:「今天是節慶的第一天。有一天神說慶典需要亞伯拉罕獻上你的兒子,亞伯拉罕忍痛獻上兒子,但刀到兒子脖子上時,刀忽然頓了,神對於亞伯拉罕非常滿意,於是同意亞伯拉罕用羊來代替。而我父親說,如果是他,他絕對不會送我去當獻品,會極力保護我…」教授說完,才知道原來父親對他的愛,早已超過一切,也對於自己過去對父親的怨恨感到非常可笑,請老媽媽幫忙看管書店之後到土耳其北部找他父親。 父親出海釣魚了,教授坐在海灘上,等待,等待他們原諒與救贖彼此的那一刻。
 
中文官方網站:http://edgeofheaven.swtwn.com/
 
 
《天堂邊緣》是一部關於寬容與諒解的感人電影,它不但已連續奪下「坎城影展」和「歐洲電影獎」的最佳劇本獎,更代表德國問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。
 
《天堂邊緣》的拍攝地點,則橫跨了德國/漢堡和土耳其/伊斯坦堡;片中的六個人,三個家庭,兩個文化相異的國家,彼此的生活在不知覺間影響、交錯,複雜精采程度遠超過真實的人生。
 
導演法提阿金邀請了德國、土耳其兩地一流的影帝、影后,在片中互飆演技,全片以一對「土耳其父子」和一對「德國母女」的命運際會為架構,交織出生死、愛恨與得失;更以極細膩、節奏明快的手法,巧妙融合了親情、愛情、異國文化,乃至國家與宗教…等主題,傳達出一種極為悲天憫人的氣息,格局廣闊又深入,在坎城首映時就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。
 
精彩震撼的《天堂邊緣》更在片尾巧妙引用了聖經和可蘭經上關於「亞伯拉罕獻祭」的相同記載,神奇一筆竟化解了人們文化上的隔閡,以及親人之間的愛恨。許多國際媒體認為,《天堂邊緣》之於當今的世界局勢與社會狀態,有著既深刻又宏觀的啟示。
 
劇情大綱
在大學任教的奈賈,對年邁父親包下紅燈區妓女葉塔的作為無法認同,直到發現葉塔總將辛苦錢,寄回伊斯坦堡供女兒艾妲求學,這才有所改觀。不料父親因意外殺死葉塔而遭判刑,愧疚的奈賈為幫葉塔完成遺願,決定遠赴伊斯坦堡尋找她的女兒艾妲;卻不知激進的艾妲為了逃避警方追緝,早已悄然來到了德國…。 非法入境的艾妲,結識了德國女孩洛蝶、進而同居,卻和洛蝶母親蘇珊娜產生了嚴重衝突。艾妲遭到了逮捕,並遭遣返土耳其入監服刑。忿恨的洛蝶違背母命,獨自跟隨到伊斯坦堡,不料竟意外命喪黃泉…。傷心的母親蘇珊娜接獲噩耗趕到了伊斯坦堡;意外認識了在此經營德文書店、千里尋找艾妲的奈賈…。 在歷經暴烈的人生風雨後,即將出獄的艾妲,能不負死去母親葉塔的心願,開始追尋她的新人生嗎?痛失女兒的蘇珊娜,又能將艾妲視如己出,寬恕並重新接納她嗎?之於曾經獨自扶養他長大、卻不慎鑄下大錯的孤老父親,愛恨俱烈的奈賈,此時又將如何去面對呢?
 
導演簡介
金熊獎導演 法提阿金《天堂邊緣》開啟人生旅程  
柏林影展金熊獎導演法提阿金(Fatih Akin),是土耳其裔的德國移民,1973年出生於德國漢堡。大學就讀視覺傳播的他,在學生時代即開始編寫電影劇本,投入電影創作。2004年,他拍攝出轟動國際的《愛無止盡》(Head On),在短短的時間裡迅速竄起,成為德國影壇當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。《愛無止盡》是法提阿金「愛情、死亡、魔鬼」三部曲的首部影片,是德國近年來罕見影評一致讚賞,而票房又大獲成功的影片,成功開啟了新一波德國電影的盛況,也奪下年度的柏林影展金熊獎。2005年,法提阿金的紀錄片《戀戀伊斯坦堡》(Crossing the Bridge: The Sound of Istanbul),介紹流瀉在伊斯坦堡當地美妙的美妙音樂,也呈現了當地人對身處歐亞文化交會陸衝的看法,法提阿金也在拍攝此片時得到許多創作上的靈感。例如《天堂邊緣》裡的政治激進份子艾妲,就是從伊斯坦堡的庫德族歌手所發想而來的角色。 私底下非常喜歡吉姆賈木許(Jim Jarmusch)的法提阿金,擅長在影片中處理錯綜的人際關係,運用平行剪接及時空重置的方式,呈現出如真實人生般複雜的劇情。也許將他與法斯賓達(Rainer Werner Fassbinder)相提並論有些牽強,但在他影片的寫實風格、以及對社會及政治議題的關注,卻還是讓我們不禁視他為德國電影大師法斯賓達的接班人;事實上,從《愛無止盡》開始,德國電影工業逐漸擺脫先前低迷不振的氣氛,開始在票房上重新獲得觀眾的支持,並且在影片的質感上也大大提升,諸如《竊聽風暴》(The Lives of Others)與《縱慾》(The Free Will)等都是這段時期所製作出來的影片。而在這波百花齊放德國電影的新新浪潮中,法提阿金則被視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。
 
演員簡介
《天堂邊緣》娜古兒葉絲卡(Nurgul Yesilcay)挑戰政治底線 娜古兒葉絲卡(Nurgul Yesilcay)於1976年出生在土耳其的阿菲永省(Afyon),大學時就讀於埃斯基謝希爾(Eskisehir)的安那托利亞州立藝術大學(Anatolia University State Conservatoire)的戲劇系。畢業後,參與了許多舞台劇的演出,並幾乎都擔綱主要的角色,如《哈姆雷特》裡的奧菲莉亞,以及《慾望街車》的布蘭琪。此外,她也參與電視的演出,並在土耳其當地創下收視率的新高。她的銀幕處女秀是1998年的《Her sey cok guzel ak》。
 
娜古兒葉絲卡是在演出阿提夫伊梅茲(Atif Yilmaz)的《借用新娘》(Borrowed Bride)一片時,吸引了法提阿金的注意。雖然製片認為她太漂亮以致於不像個政治份子,但法提阿金卻堅持要娜古兒參與演出。而事實也證明法提阿金的堅持是正確的,娜古兒葉絲卡不但具有專業的演員訓練背景,也有著認真的工作態度,得到片場所有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。 娜古兒葉絲卡在《天堂邊緣》飾演反抗土耳其政府的激進主義份子艾妲(Ayten),為了躲避警方追緝而到德國尋求政治庇護,並尋找在德國工作的母親。娜古兒略帶中性色彩的外表,以及其成熟的演技,飾演起這位憤世嫉俗又略帶滄桑的艾妲,可說是栩栩如生,令人為之驚艷!
 
「法斯賓達謬斯女神」漢娜蘇古拉(Hanna Schgulla)再創影史經典 被譽為「法斯賓達謬斯女神」的漢娜蘇古拉(Hanna Schgulla),是德國新電影時期的重要人物,也曾先後與高達(Jean-Luc Godard)、艾陀列‧史寇拉(Ettore Scola)及馬可‧菲萊利(Marco Ferreri)等法國新浪潮大師合作,在德國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 漢娜蘇古拉於1943年在波蘭出生,並於慕尼黑就讀語言與文學。20歲時,她決定轉向戲劇發展,多次參與慕尼黑行動劇場(Munich Action Theater)的戲劇演出,並因此而結識了德國電影鬼才法斯賓達(Rainer Werner Fassbinder)。自1968年起,兩人先後合作了20部的影片,其中,1979年的《瑪莉布朗的婚約》(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),更使漢娜蘇古拉一舉榮登柏林影后! 漢娜蘇古拉表示,她很早就想跟一名土耳其的導演合作。
 
當法提阿金在2004年以《愛無止盡》(Head On)奪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後,她就注意到這位年輕人。漢娜蘇古拉回憶:法提阿金對電影的熱情以及充沛的創作力,讓她想起了年輕時期的法斯賓達,那樣的充滿自信,睥睨一切。也因此,當法提阿金將《天堂邊緣》的劇本送給她看時,她馬上就被這個獨一無二,跨越文化隔閡的故事吸引了。 漢娜蘇古拉在《天堂邊緣》中飾演一位年邁的德國母親蘇珊娜(Susanne),為了找尋女兒洛蝶(Lotte)而入境土耳其。她一反過去擅長的戲劇性表演手法,改以更為內斂深層的平實演技來呈現主角內心的焦慮與煎熬,刻劃入微,不作第二人想。其精湛的演技,成功並貼切地呈現了一個年邁母親的孤獨與寂寞,不但使觀者為之動容,更不禁佩服漢娜蘇古拉作為一個德國影壇代表性人物,可說是當之無愧!
 
土耳其傳奇巨星 唐傑科提斯(Tuncel Kurtiz)狂飆影帝演技 唐傑科提斯(Tuncel Kurtiz)是土耳其電影與戲劇界的奇才,演技精湛的他,不僅參與過如古登堡、斯德哥爾摩劇院演出,更曾踏上法蘭克福市立劇院、漢堡市立劇場以及英國的莎士比亞皇家戲劇院等國際上顯赫的舞台。才思敏捷的唐傑科提斯,同時也是位能編善導的創作者。1980年與瑞士的團隊合作所執導的舞台劇《Lyckliga vi》,使他受到評論家大為讚賞;隨後,1981年的劇本《Gul Hasan》為唐傑科提斯奪下了土耳其「安塔利亞影展」 (Antalya Film Festival)的最佳劇本獎;而他於1986年所參與的以色列電影《羔羊的微笑》(The Smile of A Lamb),更是受到柏林影展的肯定,榮獲最佳男主角大獎! 唐傑科提斯是土耳其名導伊梅茲‧古尼(Yilmaz Guney)影片的重要主角之一。1936年出生的他,在就讀大學期間結識了伊梅茲‧古尼,並結為莫逆之交,甚至連服役時都在同一部隊,開啟了兩人後來合作的契機。1970年,兩人合作的影片《Umut》因披露土耳其政府統治下人民生活的困苦,引起了高層的不悅,被土耳其官方明令禁止影片出口到其他國家放映。然而這樣的舉動並沒有對兩人造成任何的打擊,事實上,由於《Umut》偷流出的拷貝在坎城影展大放光彩,唐傑科提斯在片中精湛的演出也使眾人眼睛為之一亮,國際片約接踵而來,至今也演出超過70部電影作品,數量驚人! 唐傑科提斯在《天堂邊緣》飾演居住於德國的土耳其移民阿里(Ali)。早年喪偶的他,在邁入老年的時期,逐漸體認到孩子長大離家,而自己一人獨居異鄉的孤苦。唐傑科提斯隱藏在平實無華外表下的眼神,精準地透露出角色內心的惆悵與悲哀;其?盡滄桑的容顏,更適切地呈現了早期移民所承受的辛勞,微妙微肖,令人讚嘆!
 
性感女星 努莎柯塞(Nursel Kose)挑戰神女光環 努莎柯塞(Nursel Kose)於1970年出生於土耳其。舞台背景出身的她,參與過無數戲劇的演出,並也曾在夜總會表演。戲劇、歌唱皆拿手的努莎柯塞,更是個文采豐富的創作者,曾出版過多本暢銷的詩集,可說是影壇不可多得的才女。 有著一副艷麗的外表的努莎柯塞,在土耳其傳統保守的社會風氣影響下,常常只能戴上頭巾,飾演中年的母親角色。但她在《我的母親》(My Mother)的演出,卻吸引了法提阿金的注意,法提阿金認為不應該浪費努莎柯塞獨特的性感特質,因此力邀努莎柯塞參與《天堂邊緣》的演出。 努莎柯塞在《天堂邊緣》中飾演在德國從事賣淫工作的葉塔(Yeter),為了供養在土耳其的女兒艾妲唸大學的學費,不惜出賣自己了肉體,只求自己的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。努莎柯塞的演出,創造了土耳其女性在德國電影裡的新形象,她不可思議地為妓女這種處於社會邊緣與低層階級的角色,注入了某種的神聖特質,使觀眾在觀看時能感同身受地體驗角色所承受的心理活動。努莎柯塞也因為在《天堂邊緣》出色的演出而獲得了有「土耳其奧斯卡」之稱的金橘獎(Golden Orange)最佳女配角大獎!
 
《天堂邊緣》巴基達瓦克(Baki Davrak)跨越文化界線 以演出廣告起家的巴基達瓦克(Baki Davrak),是土耳其中生代最被看好的男星之一。1999年,巴基達瓦克因演出庫特魯阿塔曼(Kutlu Ataman)執導的《羅拉與比利迪》(Lola and Bilidkid),吸引了法提阿金的注意。法提阿金表示,當他看到巴基達瓦克在《羅拉與比利迪》一片的演出時,他就開始密切地注意這個演員。「我有預感之後一定會跟他合作」法提阿金說,「有時候你就是知道。」 巴基達瓦克在《天堂邊緣》裡飾演在德國大學任教的土耳其二代移民內奈賈(Nejat),由於葉塔意外的死亡而至德國尋找艾妲,以完成葉塔希望女兒唸完大學的願望。巴基達瓦克冷列的演技,詮釋起沉默寡言的奈賈可說是恰到好處,不需多說一言一語,就能傳達角色對文化衝突的矛盾,以及對於故鄉與父親的思念,刻劃入木三分,感動人心。
 
新生代影星 派翠西亞琉克斯(Patrycia Ziolkowska)綻放同志情 派翠西亞琉克斯(Patrycia Ziolkowska)是《天堂邊緣》所有主角裡,唯一與法提阿金有合作經驗的演員。早在2001年的短片《Solino》,派翠西亞琉克斯精湛的演出即讓法提阿金驚艷不已,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也因此當法提阿金構思《天堂邊緣》的角色時,派翠西亞琉克斯早已成為他口袋名單的一員。 派翠西亞琉克斯在《天堂邊緣》中飾演德國大學生洛蝶(Lotte),為了解救入獄的艾妲而隻身前往土耳其,尋找能幫助的方法。派翠西亞琉克斯波蘭長大的背景,以及相符合的年紀,讓她飾演起洛蝶可說絲毫不費吹灰之力,精準到位。她的眼神,透露了德國新一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所存在的遲疑與猶豫,以及面對理想的未來所抱持的熱情與冒險精神。
 
 

Categories: 未分類

Tagged as:

1 Comment »

  1. 其實我是要回應妳最新的那篇&quot有筆兩個人好嗎?&quot的文章,可是都無法留言。留在這裡希望妳不會介意。
    我覺得一個人旅行或是兩個人旅行,都個有個的好處。因為兩個的好處是不同的,基本上我覺得很難比較。我很享受兩者之間個別的優點與好處。對我而言是缺一不可。或許我比較貪心吧~~既使我很享受兩個人或是一家四口的旅行,可是我至今仍是無法放棄偶爾一個人的旅行,我很喜歡難得一個人旅行時的自由,安靜與空間。這不僅僅是外在的空間,對我而言,內心的空間也是很重要的,即使結了婚我也是如此覺得。
    版主回覆:(03/19/2008 12:17:30 PM)
    不會介意啦!
    當然,一個人的旅行和兩個人甚至是很多人的旅行,感覺當然都是不一樣的,有趣的程度也不同。一個人的旅行重視自己心靈層次(和冒險)多人的旅行是重視分享和談話;但我覺得年齡越大越不敢一個人旅行了(對我而言啦!),聽妳說完,下次,我也要來個一個人的旅行,而且是快樂的旅行:)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